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委员,外文出版社审定稿专家黄长奇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部近年来先后印发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以下简称《方案》)、《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两份指导文件在总结研究生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背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定位、评价机制等进行了规划部署。具体到学位论文方面,《方案》提出“强化专业学位应用导向”,《意见》则进一步明确要求“专业学位教指委研究编写各专业学位类别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结合行业发展的要求与趋势,2023版《翻译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首次以专文形式规定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以下简称MTI)学位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选题类型、结构内容、评价要素等。“基本要求”不仅回应了MTI教育实践中学位论文类型不清、特色不明、评价缺位等棘手问题,更将进一步指导推进MTI高质量发展。相较2015年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写的《翻译硕士专业基本要求》(以下简称“专业基本要求”),新出台的“基本要求”对其中关于学位论文的设计进行了扩展与修订,充分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精神。现将其中的主要变化进行梳理解读,希望能为MTI论文写作与指导提供参考。
一、突出实践特色
主要体现为学位论文选题类型的具体要求。《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性培养方案》初版规定学位论文可采用项目、实验报告、研究论文三种形式[],后经修订扩充至四种,即翻译实习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验报告和翻译研究论文[],“专业基本要求”出台后又增加了翻译调研报告这一类型[],至此MTI学位论文选题基本固定在这五种类型。在实践中,各高校学者又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出课堂案例分析报告、文献综述类论文等选题。论文类型虽然丰富多样,却也催生了不少质疑与困惑,集中体现在论文的学术化倾向与专业人才定位的矛盾上。
本次“基本要求”明确提出,MTI“学位论文类型推荐采用案例分析报告或调研报告”。其中,案例分析报告在内容上基本等于之前的翻译实习报告和翻译实践报告,即基于“真实或模拟的翻译实习实践项目”,“以一个或一组主题相关的典型翻译实习实践任务或项目为中心”展开探讨;调研报告基本延续了之前“专业基本要求”的界定,但强调“选题应来源于行业”,列举相关议题除了已有的翻译政策、翻译产业、翻译现象外,新增了“翻译教育”和“翻译技术”,体现了时代特色。两种选题类型均要求学生针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从专业翻译的角度,分析并解决问题,或者调研并做出结论。
另一重要变化在于,作为历年培养方案“传统选题”的翻译实验报告和翻译研究论文,本次不再作为推荐选题类型。主要可能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首先,此两类论文学术性过强,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验设计、理论分析等能力,对学术素养要求较高。其次,实操层面上,MTI毕业生以实验报告为选题的占比极低,现有的相关论文也存在实验方法不够科学严谨等硬伤,而翻译研究类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囿于学术型学位论文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要求。经整合设计后,“基本要求”推荐案例分析报告和调研报告两类形式,更易于理解操作,突出了学位论文源于实践、服务实践的特色。
二、力求务实可行
主要体现在对学位论文写作语言、字数、创新性等相关要求。MTI教育的目标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根据旧版“专业基本要求”,MTI“学位论文应用外语撰写,要求语言表述正确、清晰、流畅,条理性强,无语法和拼写错误”。翻译实践报告的分析部分不少于5000个外语单词,其他类型论文不少于1.5万个外语单词。论文应“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技术使用、文本选择、分析视角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创新性”,选题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价值”,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应用价值”。可以说,上述要求充分体现了“高层次”的培养要求,然而在MTI全国招生单位已增至316所的背景下,要求所有毕业生学位论文达到这样的水平既不现实,也不具备可操作性。事实上,为了控制质量,许多高校允许学生用汉语撰写学位论文;部分学生出于对语言水平的不自信,放弃尝试更具挑战性的论文类型,而偏向选择更为熟悉的实践报告形式,造成大量重复性选题;也有导师为了凸显创新性,鼓励学生在论文中引用时兴的理论视角,偏离了对实际问题的关注。总结起来,对于“高层次”的一味追求,反而导致“应用型”、“专业化”的缺位,不得不引起重视进而调整。
鉴于此,本次“基本要求”力求务实可行,对相关要求修改如下。首先,将写作语言规定为“原则上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撰写”。用汉语撰写论文可操作性强,兼顾了各培养单位的实际情况,缓解了学生选择挑战性题目的畏难情绪。同时,汉语写作能力是学生进入职场的必备技能,是思维能力、翻译能力发展的基石。这一修改有助于检验学生母语能力是否达到职业标准,亦符合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的相关规定。其次,不论选题类型正文字数原则上均不少于1万字。将最低字数的基准拉平,客观上有利于学生根据兴趣特长、问题意识等择定题目,而非根据字数多寡择易而为之。再次,将创新性要求改为“能够对翻译实践/行业形成新的认识,体现一定的创新性”。也就是说,创新不再依赖于文本的选择、分析的视角等,而是强调学生从真实的案例分析和调研考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为路径产生对专业行业的新认识。总体来说,人才培养目标不宜好高骛远,修改后的“基本要求”更具现实可行性。
三、强化规范意识
主要体现在新增的论文结构规范性要求和论文评价参考要素。无论是之前的MTI指导性培养方案,还是“专业基本要求”均未对学位论文的结构和评价标准做出规定,这主要是考虑到当时MTI作为新兴专业学位,其具体行文结构、评价规范均需要一定时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基于教指委的调研、论证,此次“基本要求”对相关方面做了设计安排,可谓填补了空白。
从结构上看,案例分析报告和调研报告均分为四个模块,前者包括引言、案例描述、案例分析、结语,后者包括引言、调研过程、调研结果与分析、结语。这一规定明确了MTI学位论文不必也不应包括文献综述、理论框架等,有利于帮助其跳脱学术论文的行文套路,亦体现了重实践、求务实的导向。
从评价标准上看,“基本要求”明确了论文评价的五个一级要素,即选题、应用性、创新性、专业性、规范性。此外,文件还提供了各一级要素的基本要求及所辖的二级要素,便于导师对照参考。这将有效减少目前学位论文评价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评价参考要素详见文件附表,在此不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评价参考量表并未收入译文质量、实践能力等相关指标,也就是说MTI学位论文不以检验学生的翻译水平为目的,而将重点考察学生的信息收集、分析总结、解决问题、规范表达等综合能力。这样一来,案例分析和调研报告两类选题即可共享一套评价体系,避免了实践操作中的混淆。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培养方案将具体部署实践考核、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等多元途径配合学位论文,以全方位评价人才培养质量。